首页 海内比邻热点招聘咨询研友煮酒论今电脑外语角落信息毕业活动天地新人情感学术
  
新帖 人气 热门 在线 帮助
无墙纳百川,宽厚方行远
浏览:42188  回复:5
慕可可 2014/10/7 16:41:51 1 楼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你是一位初来青岛的旅人,不动用地图、不询问路人,就想摸到鱼山路5号还真不那么容易。如果你是一名青岛市民,这所隐藏在巷子里的大学则是大伙儿的“鱼山公园”。

  中国很少有几所大学能够被旅行者称作是一个城市的“必游之地”,被学生公认为“享受校园生活的必读学府”,中国海洋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这块依山傍海的风水宝地曾是俾斯麦兵营。海大的发展史可以上溯到1924年成立的私立青岛大学。85年的历史更迭,校园依旧保留着原德国建筑风貌——粗犷的花岗岩墙壁,红色的覆顶筒瓦,修长的窗户,精致的浮雕,整座校园古朴典雅,颇具异国情调,且蕴含着悠久而多元的历史人文气息。而这种气息又非陈旧厚重、咄咄逼人,而是更加平和温存、宽厚儒雅。

  门阔,楼高,园子大,那都不是真的大。真正的“大”学,是宽在胸襟,高在道义。这也正印证了海大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海,即为心海;取,也就是取道。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海大,大于无形,也可以说是大在“无墙”。

  无墙,体现于她的低调、平和。

  如果你是自驾游青岛,没准儿一不留意就从巷子里开过去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留住了你的眼睛,那一定是低矮的瓦房巷子里藏着的两尊不高不大、造型别致、藤蔓密布的石柱,看到牌子后,你才会恍然大悟:这竟然是海大鱼山校区的正门。

  没有高耸如云的塔式主楼,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庞大园区。海大背靠小鱼山,面朝第一海水浴场,建筑不高,零星散落于不同海拔平面上,在建筑风格上与整个鱼山的德式民宅相得益彰,丝毫不显雍容突兀。

  走进校门,迎面的建筑就是“六二”楼。没有逼人的气势,区区三两层,散发着的是精致和古雅。“六二”楼始建于1921年,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的日本中学校舍。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为了纪念这一天,此楼命名为“六二”楼。向左拐过“六二”楼,便可以深入北边的园区。

  慢慢前行,便会发现,大多数建筑都非常低矮,甚至都还没有树高。据我一个在海大读书的高中同学说,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史变更,海大从未毁弃过原有建筑,甚至每当校庆之时,都会在校址空地上依照原有建筑风格建一座小楼,于是,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就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古老的建筑上爬满了老藤,百年古木散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春日樱花烂漫,夏日葱郁满目,秋日金黄遍地,冬日银装素裹。

  于是,你走进的不是宏伟而空旷的“大”学城,而是绿树红瓦、幽静闲适、平易近人的花园。于是,海大就被冠以了“中国十大最美校园”,和“中国最适合谈恋爱的校园”的非官方美誉。

  无墙,可以诠释为豁达、开放。

  除特殊原因导致的封校外,海大鱼山校区从不对来访的游客、市民设置门禁。这一点也许国内没有几所大学能够从实质上做得到。于是我们便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体育场、人鱼广场散布着前来锻炼身体的市民;篮球场上活跃着的少年身着青岛市各个中学的校服;孩子在池塘边戏耍;一对老人在斑驳的树影下携手缓行。对于生活在她附近的人们而言,海大就是一个“城市公园”。更令人称赞的是,海大图书馆里还时常能看到非本校的人士。

  关于大学图书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图书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十分匮乏。青岛亦是如此,青岛各高校图书保有量已过千万册,而市图书馆的藏书量仅为123万册。但如此丰厚的资源,除了青岛各高校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外,尚无法使广大市民受益。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大学的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如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而且也都设置了变相的门槛,如“须持本单位介绍信”(光这一条就能把绝大多数人堵在门外)。海大也并不完善,但海大已经走在了自我完善的路上,并释放着她的影响力。

  “我们希望这座图书馆不仅仅为中国海洋大学自己服务,还要辐射周边社区。海洋大学坐落在崂山,我们希望能为崂山区各行各业的人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对社会产生辐射效应、对社会也是开放的。”2007年5月26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启用仪式上,海大校长吴德星对图书馆向社区开放进行了明确的表态。

  虽然面临着诸多条件限制和供需压力,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从长远来看高校图书馆还是应该追本溯源,向社会开放。暂不提那些冠冕堂皇的社会效益,有一个意义恰恰是很多人都不在乎,但却是最重要的——“告诉学生:你的大学和你一样能够坚持梦想!并向学生传达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处世的胸襟和气度。

  这种举动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是任何课堂都无法企及的。胸襟和气度,才是“大”学真正应该大的地方。

  如果说外在的气质赋予了海大的低调与平和,内在的修养则奠定了海大的博大与宽厚。所以又可以这么讲,海大,大之于气。也就是每所大学理应具备的人文科学梦想。

  鱼山校区其实很小,走不多远便能看到静静立于校园西北角、藤萝满布的“一多楼”。这里是闻一多的故居。楼前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由他的学生臧克家撰写。其实历史上的海大,是一个文人学者云集的圣地,在海大周边的街巷里,还默默隐藏着诸如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吴伯箫、洪深、毛汉礼、张玺等人的故居,他们都曾执教于海大,那些低调、生活化的一隅,见证了海大前辈们沉稳扎实的治学风范,和付诸于一生的梦想。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个有梦想的大学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学”。而梦想光靠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把真正的当代名家请进来,为这段历史注入新的强心剂。

  2002年4月,王蒙走进海大,从时任校长管华诗院士手中接过聘书,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王蒙的加入,是海大加快人文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王蒙受聘后,及时给海大提出了建议:聘请驻校作家,让他们在海大创作,把身影留在海大。他的构思,为志在重振校园人文辉煌的海大人开阔了思路。

  驻校作家制度是国外大学一种常见的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很多作家在大学内以驻校作家的身份作阶段性的研究、创作、讲学,而中国的大学一直没有这样的制度,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导致中国大学人文氛围落后的原因。

  驻校作家的引进,必定会极力提升大学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在王蒙的举荐下,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等5位作家成为海大首批驻校作家。目前,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制度已成为中国独有的人文教育品牌,更开创了中国高校人文主义复兴的先锋。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当你走出校园,回望“六二”楼门前的红字校训,也许能感受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默默地践行着这句话。

  宽厚博大者,方能行远。我们共同祝福这所大学。
落破书生 2014/10/8 21:44:29 2 楼
啊,母校
Casper 2014/10/8 22:14:09 3 楼
怀念,怀念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怀念在青岛的四年
简简单单 2015/8/11 11:31:37 4 楼
美好回忆的地方,支持一下,顶一下
简简单单 2015/9/30 13:55:01 5 楼
路过,随便看看,顺便回个帖子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2010-2014 www.oucbbs.cn Processed in 0.17 second(s)